首页 -> 报告查询 -> 报告查看
冬季运行非接触除冰的建议 |
|
|||
报告类型: |
管理人员
|
||
事件类型: |
运行保障
|
||
|
|||
事件经过: |
目前北方多地已进入冰雪天气运行时期,业内对于飞机除防冰后的起飞前安全检查,还基本局限于机组责任制,机组在驾驶舱内视野范围有限,不能真实地对飞机关键面污染物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,更多的是依赖于通过比较防冰液保持时间进行判断。其实,当前科技已能够实现对冰雪天气的探测,通过非接触方式测量结冰结霜厚度等数据。如果能够将此类设备运用到民航,设置在机场滑行道,对即将进入跑道飞机的关键面进行探测,即可真实有效的完成起飞前安全检查,从而提高起飞安全水平。
|
||
|
|||
专家点评: |
感谢报告人对安全的关注。这个建议很好。现阶段除冰主要是机长的责任,确保除冰液有效期内完成起飞,确保跑道外完成目视检查,飞机清洁。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投入和回报的比率,以及技术防范的局限性。 科技的进步是逐步提升航空安全水平的有力支撑,除冰/防冰液的使用,极大地提升了航空器在地面结冰条件下运行的安全性,但也曾因使用和检查不当,导致过严重的航空事故。 目前民航系统通过使用除冰/防冰液、+地面及机组人员检查、+加起飞前5分钟检查关键表面/典型表面的管控要求,以及运行各岗位安全职责的明确,是多年运行经验的总结且被实际证明是可以有效保障安全运行的。 机场对地面结冰气象条件的信息输入基本来源于机场气象信息,报告中提到的定点精准探测,目前实施是有极大难度的,既要安装专用设备,又要能够精准探测微气象及准确识别飞机关键表面,并在飞机滑行过程中完成所有关键表面的冰层/霜层厚度测量,这在技术上实现是有很高难度的。 安全投入也要考虑对安全结果的有效性,这样才能在安全和发展之间达到平衡。此外,按照风险管控的逻辑,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会有带来新的变量风险,需要相应管控措施。所以,技术防范在某种程度上作用明显,但不是万能的。 综上,在一些降雪频繁机场,根据航班量以及机场的营收情况,可考虑,但目前不是必须。相信随着民航科技的持续进步,能够准确识别和精准探测冰霜层的能力是会出现的。
|
||
|
|||
我要上报 | 打印 |
Copyright @ 2006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
Tel:800-818-1357 EMAIL:SCASS@cauc.edu.cn